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藻外語大學 尊重個人尊嚴,接受個別差異,激發個人潛能,為生命服務

::: 首頁  ENGLISH  資訊服務入口網  網站導覽  

serviam

  • 字級大小

《遠見雜誌》高教接軌國際!不只強化雙語環境,更需要開放思惟

發布日期 2023-10-19 08:00:00

112-1019 2023遠見高峰會

美國史丹佛大學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左起)、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莊慧玲、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以及主持人臺大社科院院長蘇宏達,共同為台灣高教與人才問題把脈。張智傑攝
 

    

【文引自/遠見雜誌報導】(請點閱)

 

專題論壇五〉國際視野 看臺灣高教及人才危機

胡華勝

 

高等教育肩負培育國家人才與競爭力的重責大任,面臨教育資源不足、少子化衝擊,以及國際局勢變遷,高教儼然已是國安問題。2023年遠見高峰會的第五場專題論壇,就台灣高教的下一步走向的議題,進行精采的觀念激盪。

 

台灣高等教育人口比率53.8%,遠超過OECD國家平均值的34%,雖然擁有普及的高等教育環境,卻面臨諸多挑戰,像是教育經費與教育品質形成的學用落差。近年更因全球科技快速發展,以及政經環境快速變遷的結構問題。雪上加霜的是,台灣連續多年人口負成長,讓少子化危機如猛獸撲來。從一般大學到技職院校,均陷入招生不足的問題,人才危機困境迎面而來。如何從國際視野看台灣高教困境與人才危機,如何突圍?如何擘劃與掌握未來,已是當務之急。

 

2023年第21屆遠見高峰會的第五場論壇,就以「國際視野 看臺灣高報及人才危機」為題,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蘇宏達主持,與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莊慧玲及美國史丹佛大學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共同與談,討論台灣高教的下一步進程。

    

蘇宏達:打造雙語化環境,從行政雙語化開始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蘇宏達。張智傑攝

     

蘇宏達首先向三位與談人提出,從頂大、私立頂尖技職及美國三個角度解構,台灣高教及人才危機的迫切問題,是挑戰還是機會?

 

此外,國際化發展也是當前高教一個重大的發展方向,清大與文藻在國際化的發展,又有什麼樣的部署?有那些成果?

 
近年,台灣發生不少違背學術倫理的案件,王智弘以自身在美國的經驗,學校應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防範?又如何在機制上調整跟配置?

 

面對國際化挑戰,已看到不少雙語校園,蘇宏達呼籲,不僅高教要走向雙語化,甚至如教育部的行政單位,也要帶頭行政雙語化,英語做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相當重要的。
 

 

高為元:用「腦」走出去,多元情懷、多接觸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張智傑攝

        
高為元從自己自小學離開台灣,至今40多年的成長背景切入,談台灣的高教。包括歐洲、日本及美國,對高教都產生疑惑,高教到底是什麼?高教的責任是什麼?他認為,要先看教育的定位。

 

他進一步分析,高等教育的模式,一種是民主化的模式,認為教育是一種義務,任何人要念大學,都應該有機會去讀,一些歐洲國家有這樣的投入。另一種是市場競爭模式,以美國、加拿大、日本、澳洲為主,以市場經濟為主要依歸。而不同的模式,就產生不同的責任,台灣則卡在中間的位置,既不是自由化也不完全市場化。

 

對於全球化,高為元認為,全球化造成人才流動,也要想清楚為什麼要全球化?全球化有什麼好處?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帶來視野更廣、更具獨特性,對每個人的自我發展非常重要。台灣要走出去,不是用腳,是用腦,建議用多元的情懷多接觸。
 

      

莊慧玲:危機就是轉機,回歸初心找到好時機  

文藻外語大學校長莊慧玲。黃菁慧攝

  

過去在清大,後來到私立大學任教的莊慧玲表示,台灣早期的技職很有特色,有工專、商專、師專、醫護及語文專科的學校,在各行各業中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跟社會進步,都有很卓越的貢獻。

 

90年代後,高教擴張的政策,技職大學投入改制與升格,擴大規模的過程,讓自己原本的特色稀釋掉了。

 

現階段又面臨少子化的趨勢,挑戰很嚴峻。不過,莊慧玲很有信心地表示,危機就是轉機,並借用WSJ報導超微執行長蘇姿丰,以鞏固核心產品的策略,成功帶領超微轉型為例,說明帶給技職的啟示,是趁危機之際,回溯創校時的核心價值。以文藻為例,從最早的修女辦學開始,優質的國際環境、外語能力的培養,以及溝通與應用場域的環境,就是文藻辦學最主要的特色。她強調,這是回歸初心,找到機會的好時機,並以「走太遠而忘了為何出發」做為勉勵。

   

 

王智弘:具備分辨善惡能力,建立可信賴工作環境

美國史丹佛大學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張智傑攝

    

王智弘先以美國高教的現況為例指出,美國許多大學現在都有個跨領域的整合與培訓,來解決世界的大問題,如能源危機、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裡面有各領域的專家。

 

其次,要培養學生好奇心。如何培養學生好奇心要靠專案(project),研究要深入就得靠project,也就是要去做,才會更深入去研究。

  

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很快取得,分出真假善惡卻愈來愈不容易,他認為大學要訓練學生怎麼去分析與溝通,這也成為未來愈來愈重視的議題。

  

此外,希望學生能走到社區,因為走進社區裡,才可以把大學的影響帶進去。讓社區認為大學在此地設立,是有意義與價值的,受高等教育的這些人能幫助社會進步。他強調,高等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延續。

  

借鏡前史丹佛大學校長泰西耶拉文尼(Marc Tessier-Lavigne)因學術誠信問題請辭,相較國內學術界不少假論文事件,王智弘認為,這件事可以從誠信與完整性來解讀。泰西耶拉文尼是因行政工作太煩雜,而造成這樣的疏忽,因此,他建議,一定要有用心在研究裡,才能把自己的名字放上去。

  

他強調,未來的學生要具備分辨是非善惡真假能力,特別是未來的工作環境,可能要跟機器人一起工作,如何建立一個令人信賴的工作環境,並接軌未來的國際化趨勢,英文能力更形重要。

 

【文引自/遠見雜誌報導】(請點閱)